一、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研究方向
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研究主要針對當今世界水產養殖所面臨的魚粉、魚油短缺問題,開展利用植物油和植物蛋白替代魚油、魚粉的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研究,研發高效低成本環保配合飼料,已在海水魚類脂質營養、海水魚消化利用、大型海藻的機制與低值、殘次海藻資源的飼料化利用技術、木本植物飼料化--新型蛋白源和功能性添加劑開發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創新成果,特別在高不飽和脂肪酸合成代謝特點及調控機制研究方面形成特色和優勢明顯的學科方向,相關研究成果居國際前沿水平。
二、水產病害防控與病害養殖研究方向
水產病害防控與病害養殖研究主要針對南方重要養殖魚類病原包括細菌,病毒及寄生蟲開展流行性學調查,病原分離鑒定,病原致病機制和病害免疫防控技術等研究已在海水魚類虹彩病毒致病機理、石班魚虹彩毒和刺激隱核蟲免疫防控技術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創新性成果,研究成果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三、水產生物育種與種業研究方向
海洋學院水產生物育種與種業平臺以石斑魚、雜交鱧、改良鯽、長臀、黃顙魚、馬氏珠母貝、企鵝珍珠貝等為主要研究對象。涵蓋遺傳育種與繁殖技術、種質資源與種苗工程、水產品質量安全及其健康養殖技術等研究方向?,F已發表SCI論文50多篇,獲得發明專利5件。本學科組目前主要采用多倍體誘導及雜交復合育種、基因編輯等技術挖掘其優異經濟性狀進種選育,同時開展生物活性物質開發,為水產品提質增效、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提供技術支持。學科組現共有團隊成員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人,講師6人。
四、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環境方向
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環境平臺硏究領域主要集中在海洋污染與治理丶海洋環境調控與生態恢復、海洋資源評估與開發利用,以及圍繞島礁生態功能構建、水環境修復研究開展物理吸附與化學催化、植物富集及代謝機理研究、微生物降解及代謝機理研究等方面。近年來,在漁業養殖環境調控、海洋生物資源增殖與漁業資源恢復、海洋生態保護、環境恢復工程理論與技術、水產經濟動物多樣性評價與保護等研究中取得一系列成果。
五、漁業工程化技術與新生產模式
漁業工程化技術與新生產模式本方向研究以化學丶生物丶工程及智能化控制等技術和手段,營造較適宜漁業品種的生長環境,促進養殖生物的健康、快速生長,實現高度可控、精確化生產。目前研發的重點是封閉式循環水養殖的水環境控制技術、工廠化養殖、排放水的生物處理技術等。